龙哥网

龙哥网

华夏掠影,华夏掠影纪录片
2022-10-04


摘要:《中国地名大会》是全国首档聚焦地名文化的季播综艺节目,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中国地名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入各路选手的竞赛答题环节,以小见大、解读阐释出平凡地名背后的深厚文化背景,另辟蹊径、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出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创新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中国地名大会;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创新表达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话题辩论、汉字词语、唐诗宋诗、中国民歌、传统家风家训、文博考古、流行服饰等不同角度,对广博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容量、多角度、立体纵深的多元创新呈现和表达,先后涌现出了以《世界听我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谢谢了,我的家》《国家宝藏》《中国地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为代表的一批与总台国家电视旗舰传媒品质风格契合的电视文化节目,彰显出新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眼界、站位和水准。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大会》创新发掘“地名”这一独特载体背后的文化智慧,综合调动知识竞赛、文化解读、文艺呈现、人物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让观众从地名中萃取新知识、新趣味、新领悟、新动力,展现华夏大地的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为坐标,通过展现地名中承载的家国情怀、乡音乡愁,用地名文化记忆讲述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培养和树立广大观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历史观,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表达方式。以地名为载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多元表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传统文化记忆,是人们通过文化仪式或其他物质符号化所形成的深刻印记。历史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存,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地理人文景观,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历史,往往成为了一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活化石”。比如,淮河穿城而过的息县,曾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息国,因为“桃花夫人”息妫氏的传奇故事而流芳百世,如今成为河南信阳市辖县。千百年来,历经岁月流逝,“息”字一直未改并沿用至今。 聚焦、解读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历史地名,就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记忆的检索与铭记。《中国地名大会》由中宣部指导,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民政部联合制作,用丰富深厚的中国地名文化,唤醒并重新建构了深藏于每个人心底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地名记忆,呈现和表达出久违的亲切和感动。地名时时处处伴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从花草树木、飞禽兽到江河湖海、亭台楼宇、日月星辰,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那些林林总总、意蕴丰富,虽不需要特意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中国地名,连接远古传承至今,饱含着超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承载着不同人群的劳动生活记忆。(一)用地名“小切口”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大题材” 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信息,地名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深耕细作、巧妙构思、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中国地名大会》的主要特点,节目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方式,加深观众对历史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认知。 《中国地名大会》以弘扬中国文化记忆的全新视角聚焦地名关键词,通过天南地北的地名“小切口”和“微观视角”,从不同角度表达“大主题”“大故事”。比如,安徽六(lù)安、浙江乐(yuè)清、河北乐(lào)亭、浙江丽(lí)水、重庆涪(fú)陵、江苏甪(lù)直等这些容易读错的地名,还有因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出名的陕西渭城、甘肃阳关,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得名的江苏南京“乌衣巷”,因“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而闻名全国的安徽桐城“六尺巷”……《中国地名大会》在深度挖掘中国地名蕴含的谚语、故事等文化记忆过程中,更强调地名文化的当下价值,努力做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以情动人的竞技答题环节,各种感人细节都是选手们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一句亲切的乡音,还是一件传承几代人的老器物传家宝,让地名承载的文化、国人智慧和时代精神得到了全方位解读。在《中国地名大会》中屡见不鲜的这些因“大时代”而升华的“大主题”,继而产生的“大道理”,被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传承和铭记,真正润物无声地做到了以地名“小切口”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题材”。 (二)中国城市和地名形象的多元电视表达 “知来路,明去处”,通过学习和了解城市和地名文化历史无疑是一个有效路径。梳理盘点以往电视屏幕上涉及城市和地名的电视节目,大体有专题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类电视节目。如我国电视专题片《祖国各地》《华夏掠影》《神州风采》,通过以知识讲解为核心内容的解说词,从头至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徜徉我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感受各地淳朴的民族风情,是20世纪80年代电视观众最深刻的电视文化记忆。《中国地名大会》传承和体现了这些专题片的功能作用,又更胜一筹地将视角加以拓展和延伸,从音乐风光欣赏升华到家国情怀、寻根故里的新高度。例如,在节目中出现的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那棵挂满了祈福红绸带的老槐树,代表着世世代代的移民不忘来时路的“大槐树情结”;还有美国夏威夷的“寻根之父”郑国和老人,30多年来乐此不疲带领600多位华裔,根据只言片语的地名线索到中国各地进行寻根认祖……叶落归根,无论身在何方,不管走了多远,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情依恋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始终不变,“寻根”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地名成为千百年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 与外景记者“伴随体验式”感受城市和乡村发展变迁的《远方的家》、通过人文说地理的《走遍中国》、探讨中外城市异同的《城市一对一》和关注地质地貌科普的《地理·中国》以及作为“影像化”县志的《中国影像方志》等节目不尽相同,《中国地名大会》提炼并紧紧围绕“乡愁”“智慧”“包容”等主题,通过挖掘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并与节目主题进行有机勾连,强调多元路径建构和表达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与“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正大综艺》外景短片提问“猜猜看”、主打体育竞技的《城市之间》、强调城市文旅品牌竞演的《魅力中国城》等综艺节目也有所区别,《中国地名大会》更注重以叙事为主体建构情节共鸣,突破了专题和文艺节目的固有形态,通过外景探访、地方文化展示、现场比拼答题等不同环节,体现出竞技答题的益智与乐趣。即使是紧张激烈的答题环节,也注重把握地名的千变万化,比如为了考察选手知识储备的连线题,要正确划出罗平和平罗的位置,横山和恒山的所在,一字之差就失之千里。出其不意、灵活多变的题目,再加上阵列装置“名扬天下”和由34级地名天梯组成的“终极挑战”环节,直击选手答题比拼、争霸夺冠的挑战心理,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也同步答题,欲与场上选手一比高下,形成互动性较强的代入感、参与感。 (三)有生气、聚人气、接地气,保护传承中国地名文化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的实质内核就是通过地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每一道与地名有关的题目,都展现了历史、文化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在节目中涌现出的一个个“地名达人”是一个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经过日积月累练就地名记忆能力的“素人”。他们既是各行各业普通的劳动者,还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当代旅行家,更是新时代自觉维护和延续地名文化的传承者。“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们身上最真实的标签。比如,90后售票员李聪,被称为西安火车站的“最强大脑”。那些印入脑海、熟烂于心的复杂地名,不仅是工作业务需要,是必须勤学苦练、死记硬背的基本功,更成为她秒速为旅客规划科学出行线路而引以为傲的独门秘籍本领。 肩负保护和传承中国地名文化担当,《中国地名大会》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内容和形态,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用由表及里的解读,重塑大众对地名文化的重视和自信,用深入浅出的通俗表达,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和集体热爱,在表达方式上做到了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科学提炼地名知识,创新融入民俗文化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电视节目的灵魂永远是“内容为王”,无论节目包装如何华丽,节目形式如何改变,形式永远不能大于内容。对于任何一档电视节目而言,绝对不能浮于表层不见深度,因为形式只是表象,内容才是王道。尽管在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不断迭代创新和发展,但《中国地名大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初心和使命却始终不渝。 《中国地名大会》科学提炼地名文化知识,通过考察知识储备的益智竞赛方式推导复现电视“真人秀”模式,选手回答问题画面的回放重现、紧张刺激音效的气氛烘托,自然表现出选手的真实状态,再加上制造悬念的隔断设计,仿佛层层剥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在节目录制前,节目组专门组织了20余位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对题目进行逐一审核和多重把关,保证节目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严谨性。从第二季开始,节目紧紧围绕“准确、科学、厚重、活泼”的要求,对地名文化的呈现形式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在延续第一季答题竞赛和专家解读基础上,推出“地名评书”“地名飞花令”“地名故事汇”“地名拼字题”“旅行达人讲述题”等题型,提升赛制整体趣味性和对抗性,让观众眼前一亮、心头一振、耳目一新。来自不同领域的答题选手,通过层层闯关竞答,节目以“真人秀”的方式,根据选手的职业、年龄、兴趣经历等特点,将50位选手分为教师、学生、姐妹、行业代表、行者等5大特色方阵,分团而战的50位选手激烈比拼、4位点评嘉宾深入解读、18座城市展演地方文化、20余位特别出题人和网络达人精彩亮相,让节目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每一个地名背后的多样文化和人文情怀,让观众感受地名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情感温度,从而加强地名文化的深刻记忆,体现地名文化对社会各界群体的积极影响。 在“地方展演”环节中,来自湖北恩施、江苏扬州、重庆奉节、安徽桐城等18个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团队,唱响了享誉全国的中国经典民歌《龙船调》,跳起热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还有地域美食“桐城八大水碗”等舌尖上的地名美食,香飘节目现场。通过深度挖掘、生动呈现,深入浅出开启这些文化宝藏,充分展示出地名与当地生活的密切关联性,深入挖掘有代表性民族与民俗文化内涵,拓展思维,将关注的焦点由文化、历史、古诗词转向民俗、礼仪、文物和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通过诗词朗诵、歌舞表演等艺术手段,激活早已融入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唤起年轻一代观众对中国文化记忆传承的使命担当。调动表达方式,社交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打造文化节目精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留存于唐诗宋词、古文典籍之中,更深深扎根于民间,如何激活尘封在观众心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唤醒躺在故纸堆里的传统文化,使之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是制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主要发力点,也是考察其成功与否的焦点所在。 当下电视综艺节目呈现年轻化、时尚化的特点,《国家宝藏》《你好,生活》《典籍里的中国》和《经典咏流传》《舞蹈风暴》等综艺节目在内容设计上同样也采取了年轻态、时尚化的语态和包装,赢得了年轻一代90后和00后观众的口碑。面对新媒体的时代传播特征,《中国地名大会》注重发挥融媒体互动传播效果。一方面,“大屏小屏”同步发力,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制定完善的宣传推广计划,在官方微博、微信、快手、头条、抖音、央视频、“学习强国”APP以及哔哩哔哩等年轻观众、网民热衷的社交媒体和平台进行宣传或播放,根据主题提炼亮点带动话题和“热搜”,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地名大会》官方答题小程序”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矩阵发布上线,一键触发;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社交化、多元化的迅捷传播方式,也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和关注度,实现了最大化共赢。比如,节目联动央视频客户端推出“中国地名大会·微矩阵”,进行“跟着地名游中国”直播活动,结合地名知识答题互动,吸引大量用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地名故事,同步开启“家乡地名我来说”短视频征集、“为城市打call”投票、“城市慢直播”“总台主持人地名接力”等线上活动和产品。节目预热和播出期间,还紧密联动地方矩阵积极传播,相关短视频和文章获得各地广电、文旅部门的融媒体矩阵自发传播,有效调动起各地观众对地名知识和文化的关注。全面拓展和激活中国地名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记忆 《中国民歌大会》以中国各地民歌为载体,打通了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让田野山间的山歌小调光荣绽放;《经典咏流传》用流行音乐重新解读和阐释出对唐诗宋词的敬畏;而《中国地名大会》则是通过地名坐标、以地名文化记忆为纽带,连接起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时间、地点、人物,体现出亿万国人对九州方圆的无限热爱,用不一样的视角实现了地名对于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文化价值。正在紧锣密鼓策划创意之中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将守正创新,拓展延伸地名文化的更大空间,在加大文旅融合的推动力度和设立各地分会场等方面下功夫,带领观众认识更多的地名,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与营养,全面拓展和激活以地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艺记忆。 随着《中国地名大会》的播出,由国家民政部推出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信息库依托大容量高速传输超清晰度全景影像技术,通过“千亿像素看中国”,让大美中国以一种高度浓缩的方式呈现,使人们能够透过镜头观天下饱览秀美神州,真切感受华夏大地上的蓬勃面貌,以提升大众保护优秀地名文化的责任意识。

在迎接建党百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中国地名大会》激发出广大观众对中国大地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重温中国地名,真切感知璀璨中华历史,唤醒中国传统文化记忆,激发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祖国的强烈使命感。这也正是《中国地名大会》节目最深层的应有之义。

来源:《当代电视》2020年第5期作者:郑滨生选稿:何铂羽编辑:汪晨云校对:张纯瑜责任编辑:张纯瑜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站长删除
龙哥网是优质的互联网科技创业资源_行业项目分享_网络知识引流变现方法的平台为广大网友提供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_内容变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