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是什么意思(新型消费举例分析)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课题是《新消费》,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课题呢?大家都知道"新四大发明"吧,其中有个"网购",都知道吧;那电商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延伸一下,就是在现行新的消费环境下,新消费是什么,喊的很火的新零售又是怎么一回事。
借用网易CEO丁磊的一句话,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今天分四个部分进行我们的学习
首先,著名的商业讲师刘润,关于新零售有个观点,就是"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一、究竟什么是"新零售",它与传统零售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新零售"是在2016年的10月份首先被提出来,为什么"新零售"突然变得很火?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要涌入"新零售"的战场?零售真的有"新"和"旧"的概念吗?
要理解这件事,就要从2015年开始讲起。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多人认为电商已经在不断吞噬线下零售了。
在2012年的12月,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马云和王健林打了一个赌,还有人记得吗?
这个打赌的内容就是:十年之内电商会不会超过大零售的50%。马云说肯定可以,王健林说:"绝对不可能,不信我们打个价值一个亿的赌。如果十年之后电商收入超过整个中国零售业收入的50%,算我输。"
到了2015年的时候,很多电商集团就开始发现了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基于互联网买东西的用户数量还在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了。整个中国消费品零售业总额,通过电商完成的数量大概在10%~20%之间。
为什么放缓?很大的原因是早期比较容易学习上网购物的人都已经在用网络了,后面还有人陆陆续续上网,但是速度比较慢了。比如说老年人、七八线城市的人群,或者对互联网接触很少的人。这些人还会上网,但可能就需要一两代人才能完整接受互联网。一旦速度放缓之后,未来的速度可能就不会更快了。这一点很多的电商机构也意识到了。
很多人发现网上卖东西成本也开始变高了,过去每获得一位用户的点击只需要一块钱,但现在可能要五块、八块,线上相对线下来说,获客的成本差距越来越小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向真正的大部分用户要流量了,这些用户就在线下。于是从2015年起,他们就在研究怎么从线下找回流量。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听到"新零售"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商的流量已经遇到了瓶颈,在网上买东西的人数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既然大家回到线下了,叫线下零售就好了,为什么叫"新零售"呢?我们讲"新"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就要理解到底什么叫零售,你才会知道到底什么叫"新零售"。
什么叫零售?
零售是商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站,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
从交易结构的角度看,零售,就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万千组合。
先举个例子,比如今天我去商场,想买件衬衫。我看到一件衬衫还不错,颜色样子质地都还不错,翻翻价格觉得可以接受,然后就试穿了一下,也挺合身的。到刚才为止,我跟服务员所有的交流,包括看到、摸质地、看标签以及试穿,我获得的这些都可以抽象地理解为是——信息流。请大家记住,我们今天决定买或不买这件商品,只有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信息。
有了信息之后,我要作出买的决策了。我到收银台交钱,其实就是完成了第二个动作,这是一个交互,就是——资金流。我们注意这个方向,信息流从商品到我这儿,我的钱通过资金流到卖家那儿,当我拿着收银单回到售货员那里,她已经帮我把衬衫打包好,我只需要把衬衫拎回家就可以了,拎回家这就是第三个动作——物流,只不过是通过我自己把它拎回家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零售或者新零售最本质的要素就是这三个,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不管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所有的零售形态无外乎就是这三种东西的结合而已。
在网上买东西也是一样,打开淘宝店这是信息流,通过支付宝交款这是资金流,通过快递送到你家就是物流。
当我们发现零售的结构是由这三个基础要素组成的话,线下的零售结构就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的信息流可以从线上和线下同步获得,线下如果我看上一双鞋子,试穿觉得不错的话,可以网上买,因为网上更便宜。你在线下试穿获得的是信息流,在网上付款是资金流,通过快递送到家是物流。所以这三个东西今天被重构了。
零售,就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万千组合。
提升新零售的效率,离不开人,也就是消费者,"人"就是流量
阿里巴巴通过"电商"这个引流品获得流量,再通过电商广告把流量变现;(比如,你在淘宝或天猫上新开了一家网店,刚开始根本没人浏览,这时,你可以购买"淘宝直通车"按点击付费的竞价排名投放广告,为网店的宝贝做精准推广,消费者点击一次,进入你的网店,就相当于在线下有一个进店,按点击付费的内在逻辑,就相当于帮网店拉客,一个顾客就是一个流量)
万达通过引入"沃尔玛(面积大,租金却便宜)"这个引流品,吸引大量购物人群,再通过提高周边商铺价格把流量变现。
从本质上说,阿里巴巴和万达的商业模式没有区别,都是"引流品 + 利润品"的商业逻辑,先吸引流量,再出售流量。
我们在零售的环节中研究"人",就是研究如何高效获取流量。
优化"货"的供应链条,降低交易成本
一件商品从设计、生产到投放消费市场,要走完漫长的供应链条。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双售价 1000 元的皮鞋,成本往往只有 100 元(原材料、设计师和工人的工资),其余 900 元全是交易成本(通过渠道商、零售商,产生的物流成本、仓储成本、销售成本,都是传递价值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
在古代,很多人看不起商人,认为他们哄抬了物价,甚至在半个世纪前,还有一项罪名叫"投机倒把罪"。
在零售变革的今天,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在零售的环节中研究"货",就是研究如何优化供应链条。
简单了解了什么是人、货、场,我们得出的就是这样一张结构图
接下来,我们再分开,进一步研究一下怎么提高人、货、场的效率
先来看"场",重点就是"数据赋能"
1、信息流:高效性 VS 体验性
曾经,很多人认为淘宝给了实体经济沉痛打击。
为什么淘宝的商品这么便宜?
传统商场是用商品差价,来补贴租金、水电……这些"信息流"的成本;而淘宝提供"信息流"的成本大幅降低了。
线下零售"信息流"的优势也很明显的——"体验维度"更复杂、更多感、更立体。
"一定要试穿才知道合不合脚",这说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流太简单,不足以支撑购买决策。
未来,耐克(把三万家代理商减为40家,这40家代理商只需要在商场中开一个耐克体验店)的官网和 APP 会成为主要销售渠道,而体验店则注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很多品牌因此在线下设立了体验店,这种"不卖货的体验店",是被线上赋能的线下零售,就是"新零售"。
就连深耕电商的亚马逊,也是借助互联网的效率,延伸到了线下。
2015 年 11 月,亚马逊开设第一家线下书店 Amazon Books。(通过线上赋能线下,进行大数据选品,按销量、评分排序陈列书籍,展示读者反馈等一系列方式,丰富了消费者体验)。
2、资金流:便携性 VS 可信性
过去,互联网资金流的优势是便携,线下资金流的优势是可信。
而在新零售中,资金流可以做到便携性和可信性的兼顾。
互联网支付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素未谋面带来的可信性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互联网电商的发展。
PayPal 、支付宝让电商的"可信性"大增,但面临大额支付时,很多人还是会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增加可信性,一直是电商的头等大事。
京东白条、花呗、天猫分期、零钱贷……
都是在借助数据为资金流赋能,在便捷性的基础上,提高了线上交易的可信性。
3、物流:跨度性 VS 即得性
互联网物流的"跨度性"和线下物流的"即得性",正在进行激烈的对抗和合作。
衡量跨度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标是快;衡量即得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标是近。
无论是去超市还是商场,都是人找货的模式,人找货有一个缺点,受距离的限制较大。
进入电商时代后,变成了货找人,全世界的货物都可以奔向你,价格也会被拉平。
线下物流,拥有传统零售最大的优势——"即得性"。
你回家时突然想喝酸奶,做饭时突然发现没有盐了,突然感冒而家中没有药……这种你马上想要,而且立刻就要拿到的情况,只有附近的便利店才能满足。
让商品离消费者更近,或者让互联网的物流更快,都是新零售的机会。
物流和仓储,同样被数据赋能,双 11 前 3 个月,商品就被送到了离你最近的地方,就等你下单。菜鸟网络 CEO 童文红说:双 11 物流的背后,是一场数据的战争,是数据的指挥中枢。
库存更近、物流更快……通过数据赋能,这两者正在合而为一,成为新零售最坚实的基石。
天猫小店,是被阿里巴巴大数据赋能的新型"便利店"。它能根据小店周围居民的淘宝、天猫购物记录,精准选品,做到"千店千面"。如果阿里巴巴发现某个小店附近很多居民在网上买过狗粮,就会推荐店主卖宠物粮和宠物用品,甚至具体到社区居民喜欢的品牌和规格。天猫小店还能触达电商接触不到的人群,带来新用户。
互联网和线下都不能代表新零售,只有用数据赋能,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才是新零售。
现在你明白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了吗?我们说所谓的"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不断把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整合的"新零售"。
接下来,我们看怎么提高"人"的效率
所有商业活动的起点,是消费者获益。
人,是零售的起点。
一切零售形态,都可以用销售漏斗公式来表示——销售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1、流量:增加与消费者的触点
没有触点,无法把人和货连接起来。
传统线下零售企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力奔向消费者和用户。
车载便利店"魔急便"在滴滴网约车里建立了零售的场,乘客扫码可以购买车座椅背和座位间盒子内的商品。
2、转化率:找对社群很重要
社群经济,是互联网赋予我们不一样的新零售方法论。
找到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销售精准匹配的产品,转化率会前所未有的高。
得到 · 5 分钟商学院到目前为止订阅量近 30 万份。
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订阅量,除了产品本身的因素外,与罗辑思维多年来积累的 1000 多万用户密不可分。
3、客单价:透析数据、洞察用户
电商网站都在利用大数据,向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提升连带率,提高客单价。
4、复购率:"忠诚度"挖掘用户终生价值
复购率,体现在让用户自发分享和重复购买,摊薄获客成本。
近年,亚马逊推会员计划 Amazon Prime,Prime 会员平均每年会在亚马逊花费 1300 美元,而非会员只有 700 美元。会员的客单价、复购率明显更高。
销售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这个销售漏斗公式无法衡量销售的"效率",线下零售效率可以通过坪效来衡量——
坪效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 店铺面积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公司借助技术创新提高坪效,发动了"坪效革命",突破传统的坪效极限。
小米之家和盒马鲜生会员店,是值得研究的两种线下店模式。
小米的年坪效,已经高达 27 万元/平方米,仅次于苹果专卖店的 40 万元/平方米。
阿里巴巴 CEO 张勇提出的四个顶层设计,成就了今天的生鲜巨头。
它们分别是:线上收入大于线下,形成规模效应(线上每日订单>5000单),门店3公里半径内 30 分钟配送,以及线下往线上引流。
案例:小米
今天我就来带你看一场真实的比赛,拆解一下小米公司的"新零售"。
2016年,小米开始大举推进新零售,20个月开240家店的速度,回归线下,并承诺线上线下同价。对此我是心存困惑的。小米之所以能在过去用不可思议的价格,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不就是因为在互联网直销,成本比线下低得多吗?今天要转身做线下,还要和线上同价,可能吗?如果用线下的成本结构都能做到和线上同价,不就说明过去线上的价格还不够便宜吗?
1、流量
提高流量,就是让进店的人流变多。那小米是如何选址的呢?
过去的小米之家,开在写字楼里,只有粉丝才会去。现在,小米发现自己的用户和优衣库、星巴克、无印良品高度重合。于是选址对标快时尚品牌,在核心商圈,优先与知名地产商合作,比如万达、华润和中粮。逐渐地,小米获得了基础的目标流量。
选址对标快时尚?那么问题来了,快时尚品牌之所以敢在那么贵的地方开店,是因为它们是高频消费品。但手机可是个低频消费品啊,你选在这么贵的地方不是找死吗?
怎么办?小米采用了关键打法:低频变高频。小米投资了不少生态链企业,做充电宝、手环、耳机、平衡车、电饭煲,各种各样。虽然每样都是低频消费品,但将所有低频加在一起,就变成了高频。这次你买了手机,过段时间再买个手环,下次再换个蓝牙音响,这样就把进店没东西可买的低效流量,变成了进店总能买几样东西走的高效流量。
2、转化率
转化率,就是进店后有多少人真的会买东西。那小米是如何提高转化率的呢?
小米虽然有很多产品,但每个品类都只有几款。这样就可以在单件产品上倾注更多心血,设计感、品质都有机会做得更好,产品本身就能带来更多转化率,成为爆品。爆品带来的巨大销量,又必然会带来供应链成本的降低,让价格尽可能便宜。一件品质很好又那么便宜的商品,当然更能带来巨大的转化率。
除此之外,小米还通过大数据来安排线下店的选品。优先销售线上被验证过的畅销产品,比如米6手机、手环、电饭煲等;同时,按照当地人群的偏好来选品,比如,线上河南用户买电饭煲的特别多,那河南的线下店就一定会上电饭煲。这种大数据带来的精准选品、卖畅销品,大大提高了转化率。
3、客单价
客单价,就是如何让用户单次购买更多的东西。小米是如何提高连带率的呢?
我举个例子。你买了小米监控摄像头,觉得很好。你再买个路由器,监控数据就可以保存在路由器硬盘上。如果你再买个电视,打开家里的电视,就可以监控办公室的情况。如果你还有个小米手机,旅行中拍的照片,家人在电视上就能实时看到。等等等等。
这种产品间技术上的关联性、协同性,甚至仅仅颜值上的一致性,都会提高连带率,让顾客忍不住多买。
4、复购率
怎样才能让买过的用户再来买?一直来买?买得越多越来买?小米是如何通过提高复购率,挖掘"客户终身价值"的呢?
小米把零售全渠道从上到下分为三层,分别是线上的米家有品、小米商城,和线下的小米之家。米家有品有20000种商品,是众筹和筛选爆品的平台;小米商城有2000种商品,是小米自己和生态链的产品;小米之家有大约200种商品。
用户在小米之家购买商品时,店员会引导用户安装小米商城的APP,他下次就可以通过手机购买,在更全的品类中选择。这样,一个到店一次的用户,会成为小米的会员,就有机会产生惊人的复购率。
这就是小米的"新零售",其本质还是在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上分别提升了效率,最终做到了27万每年每平方米的坪效,仅次于苹果的40万,是其他手机店的很多倍。
最后,来看一下"货"
新零售下,零售商不应该仅仅面对消费者,而应该转过身来,把眼光望向整条商品供应链,利用新科技,优化、缩短,甚至砍掉不必要的环节。
一件商品从设计、生产到投放消费市场的整个链条,可以归纳为 D-M-S-B-b-C ——
设计师(D)设计出一双皮鞋,将设计稿卖给制造商,制造商(M)雇人把鞋子做出来,做好的皮鞋通过层层代理(S)在全国完成铺货,陈列在大商场(B),或微商的朋友圈(b),抵达消费者(C)。
过去,在零售业中有一条完整的商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定倍率很高。
不管什么时代,商业的规律从来没有变过:
要么用"创新",做出别人做不出的商品,获得"定价权";
要么用"效率",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价格,降低"定倍率"。
Costco 通过会员模式,获得极强的议价能力。
通过自有品牌减少中间经销商环节,用巨大的溢价能力,直接从制造商(M)采购,高效地陈列在自己的卖场(B)里,短路了中间的供应链(S),极大提升了整个链条的效率。
名创优品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创始人叶国富用"直管"的开店模式,携着 1000 多家小b的购买力,直接去制造商(M)拿货。
中间短路各级代理(S)和大商场(B),形成M2B的供应链。
闲鱼主打的是"闲置物品交易社区",为 C2C 注入社交属性后,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闲鱼通过阿里巴巴的大数据、芝麻信用体系等社交媒体信息,形成一套新的信用评判体系,构建了闲鱼的"半熟关系",增加了交易的可能性。
瓜子二手车,则是为买卖双方提供检测和担保服务,赚取服务费,帮助车主和买家实现 C2C 交易模式,绕过商家(短路 B 和 b )。
把零售当成末端的商品供应链,会带来库存。如果把商品供应链反过来,零售变成链条的开头,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库存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2013 年,海尔和天猫合作,推出了 C2B 定制冰箱。
消费者选择的模块被派发到生产线,全程由机器人按照订单生产,没有人工介入,不需要开灯。
和海尔的定制模式不同,必要商城的毕胜认为,真正解决库存这个顽疾的,不是定制,而是反向,C2M 才是解决库存问题的终极答案。
二、新零售,从另一个消费的角度看,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传统电商失灵了呢?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传统零售的没落呢?
但为什么40岁以上的人还喜欢到门店、超市、商场购物呢?换句话说,传统零售或传统电商不是依然存在吗?只不过销售额不再有更高增长罢了,但为什么会萎缩呢?
· 因为传统零售和传统电商渠道越来越看不透"90后""00后"这个客户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40后"正在逝去,"50后""60后"也在老去,依托传统零售渠道的消费者正在减少;另外,"80后"正在被"90后"所影响,越来越习惯通过"新零售"渠道和零售方式来获取产品和服务,传统电商消费者被分流了。
· 因此,新零售的"新"更多的是指"新人类",因为"新人类"的出现,消费者改变了,所以零售的思维方式被颠覆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对"85后""95后"这群"新人类"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的研究,分析"新人类"对产品、营销、场景、渠道、品牌的需求变化,以"新人类"的名义重新定义零售业。







三、社群经济

经过2015年"社群元年"爆发式的增长,2016年社群的发展更是风生水起。在社群经济中,产品和消费者的联系不再是单纯功能上的链接,社群经济赋予了产品更多的灵魂,如口碑、文化、魅力等,从而建立起感情上的连接。当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从中心化传播到碎片化传播,新媒体让信息交互传递,人们正以一种高效的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连接。
社群的基本单位是人,未来信息传播的单位将不再以人单位,而是以社群为单位,每个人在不同的社群中有着不同的属性,基于社群的媒体化传播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群经济逐渐形成了以情感为纽带的盈利模式,通过与顾客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优化顾客体验,提高用户粘性,这种情感纽带的非消耗性使得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已有社会资本——社群扩展企业边界,实现跨界经营。

粉丝经济不是社群经济;
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一个能自行运转的生态圈;社群经济的实质,就是社群自身的生产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四、报告推荐&书籍推荐&专栏推荐
关于新零售、新消费的定义,目前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有兴趣去看一下相关报告和书籍吧!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