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什么(食育教育涵盖哪些内容)

“食育”一词
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简单来说,食育就是指饮食教育和通过饮食做教育。
广义来说食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食育加强人们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通过对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使人们对食物产生感恩之心;以食为媒,培养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最终达到人们终身健康的身心和健康的人性这一目标。
2 食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食育是指通过食物、饮食相关教育过程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诗人加伯列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许多东西都可以等待,可是孩子却不能等待。就在此时此刻,他们的骨骼正在形成,他们的血液正在生长,他们的感官正在发育”
食育在各国已经飞速发展,在我国大力发展食育已经迫在眉睫。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育让人拥有终身健康的能力
由于现代科技和农业的划时代进步,人类的饮食状况和结构,由饥饿时代进入饱食时代。数千年人类在饥饿条件下形成的摄食经验,继续在饱食时代实践。必然造成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疾病的迅速蔓延。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过敏体质、癌症等,越来越多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这些问题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更加突出,生活条件好了,反而体质下降。而解决这些最好的方法就是“食育”
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当前我国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肥胖人数将近3500万人,主要大城市七岁以下超重儿童人数更是超过400万人。而北京已经成为我国肥胖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超重率达25%,肥胖率将近13%。近十年,北京儿童肥胖率上升了5至7倍。目前中国已经拥有接近9000万的肥胖人口,其中4320万个男性和4640万个女性,这些肥胖人群中又有430万个重度肥胖的女性及 760万个重度肥胖的男性。
通过从小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培养,对饮食的教育和饮食过程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具备能自己终身健康的能力,把健康科学的饮食方法变成自己终身的习惯。让孩子们坐在餐桌前就知道该如何挑选食物,知道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哪些能量,哪些食物应该多吃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零食等。人的身体健康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贯穿我们的一生,在人们晓得时候给与科学的引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食育培养孩子们终身健康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会有很多的“热心人”来帮助我们做,他们叫做“公司”。他们吧各种各样美味漂亮的食物摆在我们面前,但他们是健康的吗?很多都是我们经常说的“垃圾食品”。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让我们越吃越上瘾,各种各样的色素让我们看到就想吃,而这些都在时时刻刻的危害着我们的身体。
通过食育可以培养出人们健全的人格
通过食育不仅可以培养出孩子健康的身心,还可以培养出孩子丰富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
孩子们通过学习买菜、做饭、清洁等日常家务,培养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潜移默化从小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
孩子们通过独立的去完成各种课题以及食物的制作,自由的去发挥学习,逐渐养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培养孩子面对自然的感恩之心,食物是有生命的,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供给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对食物存有感恩之心。
(4)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每一次食物的制作都是一个劳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爱的过程。感受食物从原材料到可口的美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感受家人和为我们身边每一位食物工作者的辛劳,对他们患有感恩之心,对社会都以爱的拥抱,从小培养爱的能力。
在很多发达国家,必须要学习的有两门课程,一门是安全教育,另一门就是食育。而我国现阶段,安全教育逐渐被重视。,食育则刚刚起步,期待更多人了解食育,关注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