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网

龙哥网

景观社会名词解释(景观社会属于什么学科介绍)
2022-11-16


今天视觉和“影像社会”取得的全普及支配方式,景观的“永久在场”并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才是“景观社会”理论给予人们要理解的涵义。

如果说“读图时代”反映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那么“景观社会”的深度演进,才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形态的真相。

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居伊·德波1967年出版《景观社会》一书,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景观社会”的到来。这部经典之作主要审视社会与艺术现象,但似乎无意中切中了后工业时代的内质。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在后工业文明的机器、技术鼎盛时代,人们被各种“社会景观”的巨大堆积所包围,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被景观化,“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

景观原指视域中的景色、景象,在德波的理论中,用来指一种由感性的可观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即社会化的表演和作秀。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的遮蔽。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观”有三种:一是“集中的景观”,“主要归属于官僚政治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官僚政治的工具,是国家权力的技术引进;二是“分散的景观”,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普遍化的一般形式;三是“综合的景观”。在《景观社会》出版21年后,1988年德波又出版了《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一书,进一步提出“综合的景观”及五个特征,即“不断的技术革新,国家与经济的结合,普遍化的隐秘状态,无可置辩的谎言,永恒的当下。”

“景观社会”的主要特性,可以归纳为:首先,“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本制造了充斥社会全方位的景观性演出,多数人成为景观支配的受众,他们缺乏审辨力,沉醉于观赏各种演出。

其次,真实世界沦为“简单的图像”,影像则升格为“真实的存在”。景观由“部分地看到的现实”叠映而成,不断交错相叠。景象不断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景象成为社会动态的决定性力量。客观的物质生产在景象魔法的操控之下展开和实现。

其三,景观构筑了一个“非生命之物的自主自足的自在运动”。其本质是影像编织成的被隔离的“虚假世界”。

其四,景观表现为“集中与扩散”两种方式。在“集中”方面,控制日趋隐蔽,人们找不到任何一个“确定的身份”来界定这种无形力量;在“扩散”方面,“景观无孔不入地扩散到现实存在的方方面面”,景观从未有如此规模几乎在所有的社会界面上镌刻它的印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就是景观的全球化”。

最后,景观具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深度控制力,消解人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性。人们在对景观的“迷入”中,单向度地接受“控制和默从”。“景观与过去的暴政不同,它常常呈现为某种甜蜜的意识形态控制”,在增强其密集度的同时不断延伸,直到各个方面的极限。

无论“读图时代”还是“景观社会”,都显示了技术理性的深度演进。其实在德波所处的20世纪60年代,大众媒介影响远不及今天全球网络具备的深广度和力量,其时不过是“景观社会”的初始阶段;今天视觉和“影像社会”取得的全普及支配方式,景观的“永久在场”并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才是“景观社会”理论给予人们要理解的涵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站长删除
龙哥网是优质的互联网科技创业资源_行业项目分享_网络知识引流变现方法的平台为广大网友提供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_内容变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