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网

龙哥网

京东健康是京东自营吗(京东健康可靠吗和京东的关系是什么)
2022-11-25

成立仅仅一年多的京东健康,财报却比生于2014年10月的阿里健康更“健康”!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质,脱胎于京东自营模式的京东大药房,成为京东健康的营收支柱,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过阿里的关键。以抢滩港交所为始,刘强东在大健康领域终于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大健康赛道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即将登陆港交所。

11月27日,据36氪报道,京东健康(06618)于11月26日首日招股,认购反应热烈,截至27日下午4时57分,京东健康已录得“孖展”967.52亿港元,超额认购70.7倍。据悉,京东健康此次IPO拟发行3.8亿新股,价格为62.80港元/股至70.58港元/股,募资额约在240亿至270亿港元之间,估值算下来约在253到285亿美元。

20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专属于京东集团的“京东年”。先是将达达集团送往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紧接着京东数科、京东健康陆续进入上市进程。

作为两年前刚刚入局大健康赛道的新玩家,京东健康后来居上,超过了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系旗下的阿里健康同台对垒,且从盈利角度来看,其净利已经超过了阿里健康。但透过招股书,却也发现了一些疑虑,对关联方京东集团的强依赖下,京东健康上市后真的能做到独立运营了么?上市之前的财务数据又是否能够真实反应公司状况。

净利润如何超过阿里健康?

如果从实际运营的时间来看,2014年2月,医疗健康开始作为京东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与阿里健康同年成立;在2018年3月,京东健康取得互联网医院许可证,正式跨入互联网医疗的赛道。而彼时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健康,已经是运营数年的成熟产品。

不过,即便名义上是“互联网医疗”,但就营收比例来说,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仍然没有走出“医药电商”的窠臼。换言之,这是两家传统电商模式在医药领域的复现。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医疗体系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其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药品零售为切入点,“以医养药”的模式很难彻底根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零售药房收入仍是数字大健康的最大占比,并预测这种模式还将持续很久。这一点在京东健康身上也显现,其近500页的招股书中虽通篇都是有关“大健康”产业的相关字样,但细分其业务结构,京东健康目前主要还是在做医药电商。

从医药电商收入来看,阿里健康销售产品的收入为76.6亿元,占据了总营收的79.8%,若加上医药电商平台的12.2%,甚至到了总营收占比的97%;而京东健康的药品收入为94.3亿,占比达到87%,这不免令人疑虑,单一的药品零售能搭得住“大健康”这个大架子么?


从近几年的业绩数据来看,京东健康无疑呈现出更好的成长性。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健康总营收为132亿元。

若与同业对比来看,阿里健康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营收96亿元,税后利润亏损1569.6万元;而平安好医生2019年度营收为50.65亿元,税后利润亏损7.34亿元。京东健康不仅优于同行,且处于持续盈利状态。

另外,就商业模式来说,其实三者较为相近,总结来看均为B2B+B2C+O2O模式——其主要业务均包含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共建等等。虽然三家业务模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可分为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业务。


不过,从业务分布来看,京东较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更为全面,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及药品/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最终在业绩上,京东缘何领先阿里健康并持续盈利,与其业务的布局策略有关。

京东大药房是杀手锏?

药品不同于普通的货品电商,一是其有药品需求一般是急症在身,因此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二是对药物品质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两个条件,要求药品电商不仅要保证药物品质,且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以保证物流的时效性。而京东依托其领跑同行的自营业务,在药品电商领域亦有不俗表现。

但如果仅仅是医药电商,阿里健康医药电商比例更大,占比达96.96%,医药自营部分也高达84.76%,但阿里健康医药电商业务收入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就在于,京东健康依托“医+药”闭环,通过准确对接药品使用需求,提高了电商效率,并最终实现了在线医疗服务和零售药房业务协同整合。

在京东的自营模式下,公司从供应商采购医药与健康产品,再经过自身质控之后,直接销售给用户,属于B2C模式,京东健康的自营业务主要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通过京东健康APP的“京东大药房”窗口可直接进行访问。


此外,不仅是在线零售,京东也直接运营部分线下药房,以直接面向用户销售这部分存货。同时,依托强力的京东物流,京东健康在全国拥有超过11个大型专门仓库用于储存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还有全国超过230个各类仓库存放非药品健康产品,与京东快递和其他第三方快递厂家合作进行药品的配送。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的结合,京东借此实现良性互补,亦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


最终,京东健康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营电商体验,获得了用户数量量和用户复购率的“量价齐升”,不过,作为零售药房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年活跃用户数也出现涨幅下滑的趋势。

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分别为4390万、5050万、5620万,增幅由2018年的15.03%下降至2019年的11.09%。

其实,无论是阿里健康还是京东健康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无法彻底独立于母体。招股书显示,预计京东健康向集团收取的交易金额将由2019年的1.39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2.50亿元。

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表示,京东集团拥有公司30%以上的表决权,若未来遇到潜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公司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如与非控制股东交易时有利。

由此可见,京东集团对京东健康的影响深远。

互联网医疗仍处起步阶段

从定义来看,互联网医疗,亦即在线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医疗服务在线化。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各大互联网厂商也仅仅是做到了在线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电子档案、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信息层面的交互。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涵盖医疗行业的全链条,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多个环节。

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整个医疗流程互联网化,目前各大厂商做的仅仅是将线下的信息交互转移到线上——除了阿里、京东、平安三家,亦有腾讯,在2014年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百度很早也成立了医疗事业部,后大力发展医疗AI,但也仅仅是隔靴搔痒,程度远远不够。而这也导致目前各家的服务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其实高度同质化。不同厂商的差别仅仅只是效率与质量的差别,服务也仅仅停留在信息交互和药品电商等流通领域。

就算是初级的药品电商阶段,其渗透率也远远不足。Bigdata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医药线上销售额为1251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6%,而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7955亿元,线上渗透率极低,仅为7%。换言之,仅较为初级的药品电商,其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此外,就毛利率水平来看,医药电商与头部线下零售药店的差异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国内前100药品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27.5%,净利率为4%,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与此相近,同时二者均略优于线下中小型药房。


因此,就目前来看,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品零售仍无明显差距。也就是说,线上医疗并未出现类似电商对线下渠道革命性的取代效应。

此外,就底层逻辑而言,互联网医疗的存在,其实是利用互联网的效率,最大程度上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效用,但与之相对,线上对医疗资源的开发也会挤占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会导致极为剧烈的竞争,这对包括京东健康在内的线上医疗厂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而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线医疗市场依然是在导入期,各大平台处在烧钱揽客的阶段,依然是培养用户习惯为主。且由于医药的特殊性质,亦无法过度宣传。

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一旦跨越盈亏平衡点,业绩增长亦会相当稳健。京东健康就目前而言,已处在赛道头部,具备先发优势。抢滩港交所之后,京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优势亦将进一步扩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站长删除
龙哥网是优质的互联网科技创业资源_行业项目分享_网络知识引流变现方法的平台为广大网友提供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_内容变现的方法。